变声电话里袒露心迹治疗心病省二监民警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多彩增强整体战斗力本报记者 蔡亮
监狱民警长年累月面对各种类型的服刑人员,所处的环境又相对较为闭塞,往往会引发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影响这支队伍的战斗力。省第二监狱把民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拓展为政治思想工作一个新的载体,围绕监狱民警因职业心理压力重,心理疾病增多,身心健康平均水平低于一般人群的现实情况,依托省内精神卫生专业力量,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和培训,把关爱民警的工作做到“心坎”上。日前,在省监狱管理局召开的全省民警心理健康教育大会上,二监的有关措施受到了充分肯定。 依托社会力量:“专家请进来” 二监宣教科科长宋白翎告诉记者,省第二监狱至今已保持连续18年无罪犯脱逃的纪录,民警担负着繁重的监管安全任务,但这个纪录的背后是民警日益加重的精神压力,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已刻不容缓。经过调查,“压力大、负担重”已成为该监民警较为普遍的说法。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下简称第七医院)是我省最专业、最权威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2004年初,二监就与第七医院取得了联系,表达了合作开展民警心理干预工作的意愿。2004年10月,二监与第七医院签定了一份为期一年半的协议书,课题是《监狱工作者心理健康监测及干预模式研究》,全面开展调研。在这个课题研究中,监狱注重通过授课、培训等方式传授给民警。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第七医院院长赵国秋教授,副院长王义强教授等专家应邀为二监民警开设了“应激反应的危机干预”、“心理压力与健康”、“压力应对策略”等专题讲座,听课民警达到1200余人。 此外,二监还与第七医院开展了民警心理评估工作,共有383名民警接受了心理评估。目前,该课题研究已经到了数据汇总、制订干预模式的阶段。宋白翎表示,通过“专家请进来”,全监绝大多数民警对“心理健康”的概念都有了一定认识,“心理压力和心理健康”已成为二监民警中新的口头语。她还告诉记者,下一步监狱将计划给全监民警发放心理咨询卡,并联系第七医院,保证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家给民警进行心理咨询。 注重内部力量:“源头是民警” “除了请进专家,我们还注重发掘监狱的内部力量。毕竟这项工作的源头是民警。”宋白翎说,在去年省监狱管理局组织的民警心理咨询师培训中,二监也派出了自己的精干力量,并有6人取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资格。2004年10月,监狱依托这支力量,成立了二监民警心理健康工作小组,政委邱光武担任组长。 小组成立以来,先后已经接受心理危机干预请求6次,共进行心理咨询及干预50余次。今年年初,一位民警因对“岗位双向选择”后下基层想不通,出现了情绪失控状态。心理健康工作小组派出两名咨询员上门检查发现,该民警已患有轻度抑郁症。心理咨询员立即开展心理干预工作,由于工作方法对路,加上各方面配合密切,该民警的情绪在短时间内就得到了控制,如今在新岗位上工作十分愉快。 监狱一名职工在女友突然取走其积蓄并逃之夭夭的情况下,情绪极度反常,甚至扬言“生不如死”。工作小组接到消息,在第一时间介入干预,连续进行多次面对面的疏导,终于使该职工摆脱了危险念头。 目前,监狱即将开通了一部专供民警职工使用的心理热线电话,电话装有变声器,可有效保护咨询人的隐私。而监狱心理健康干预三级网络也正在构建中:分监区有心理工作员,党支部有心理工作干事,监狱有心理工作小组。宋白翎认为,该网络建立后,可以有效地缓解民警心理压力。 提高工作质量:“学习深一步” 心理学知识非常深奥,面对的情况也十分复杂,心理干预工作者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有效提高工作水平。二监在这方面为民警创造了良好条件。心理健康工作小组成立后,一年来小组的民警先后参加了“抑郁症的躯体反应”、“梦的分析”、“危机事件紧急处理及愤怒情绪应对”、“心理热线接听”等8期培训班,聆听了英国伦敦皇家医学院、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惩教署以及杭州市第七医院、省立同德医院有关专家学者的讲课。此外,监狱还组织他们赴上海等地的监狱进行学习交流,开拓视野,促进工作水平的提高。 宋白翎告诉记者,为了给民警听课创造条件,监狱与第七医院的协议中规定,有关课程完全免费。为了鼓励民警多去听课,监狱还规定,凡个人参加的讲座,费用由监狱报销。此外,监狱还通过编发报刊、资料,利用一切载体宣传心理知识,提高民警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